人脸识别碰撞智慧机场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当前十分火热的应用之一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刷脸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趋势。在公共交通运输中,航空运输在近年来的客流量持续增涨,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人脸识别&航空运输两大热门激情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人脸识别碰撞智慧机场 新科技火花不断
其实早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生物识别就被列入到机场安全应用中,但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早期发展并未成熟,国内直到2006年才开始试水。从开始的主要针对机场员工同行到后期的人流管理监测、乘客安检登机,人脸识别技术随着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成熟。
员工通行管理——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的率先应用主要是针对机场员工而非旅客的。通过人脸识别与员工工牌的磁卡信息相结合,两者吻合人员方可通过,从而来杜绝有人冒用员工工牌进入工作区域,进行破坏的行为。
人流监测——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以视频监控高清化、智能化为主的监控系统在机场的应用成为试炼场。在机场,尤其是国际机场客流量大,人员信息复杂,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担负着重要的安全防守责任。智能化人流监控系统,检测人流中的人脸信息,不仅可以识别人流量,以便机场做好疏通引导,还可以自动辨识年龄、性别、身高等信息,并与信息库中人员信息进行比对识别,一旦发现有危险人物能及时发出警报!
安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乘客安检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7月已经至少在国内17个机场落地实现。以北京首都机场的“智能旅客安检系统”为例,在旅客进行人工检查盖章机票和身份证件之前,设置了机器核查机票证件;证件核查过后,旅客将行李放置在安检行李传送带的加长分区,该分区配备了一排上下分组的摄像头,旅客把行李放在筐内面对摄像头看一下,然后推行李筐上传送带即可。这样大大节省了旅客过安检的时间,有效提高同行效率。
登机——除了安检,部分机场登记也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与安检系统联合,旅客通过安检到达登机口后,在登机口处使用的人脸识别闸机,旅客只要对着摄像头,系统将于系统名单中的人脸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就可通过。
人脸识别在机场的使用其实不止这些,如自助行李寄存,信息查询等都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来提高对身份确认的安全性。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为安全管理提供更多的保障,对于机场来说,人脸识别监测到的数据为机场更有效的管理机场,推出运营方案也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国内外各大机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如开头说到的美国,人脸识别除了被应用于机场安检、人流监测、通关、登机等,对于支付、行李托运等都可以用人脸识别来完成。新加坡樟宜机场T4 航站楼重金打造,旅客从进入机场到登机都可以完全自助完成,大大减少人工成本,澳大利亚以及迪拜等国际机场也都紧随其后。此外,新加坡机场还用人脸识别系统来寻找登机迟到的旅客,对于那些迷路的或在免税店里逗留太久的旅客,机场将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减少应同机乘客掉队而造成的航班延误。
国内机场从北京首都机场的员工安检到台湾桃园机场出入境通关,再到南京禄口机场安检通关、登机,人脸识别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机场接受,安检、登机、布控、VIP服务等不一而足。而作为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研究群体,安防行业在机场人脸应用方面也推出了大量解决方案。
结语:从总体来看,国内机场随着智慧机场建设的展开以及国家对机场安全要求的提高,人脸识别应用于机场安全保障是大势所趋。但从实际应用来看,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已经呈现出爆发趋势,2018年落地应用也不断出现,预计未来五年将持续扩大。而从厂家来看,供应商资源比较复杂,接口和标准没有统一规划,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要加强安全措施。由此看来,人脸识别在机场领域的市场仍充满机遇与挑战,期待未来看到人脸识别在机场中应用为出行带来更多便利!